針對濕陷性黃土有哪些處理方法?
濕陷性黃土是黃土的一種,凡天然黃土在一定壓力作用下,受水浸濕后,土的結構迅速破壞,發(fā)生顯著的濕陷變形,強度也隨之降低的,稱為濕陷性黃土。濕陷性黃土分為自重濕陷性和非自重濕陷性兩種。自重濕陷性黃土在上覆土層自重應力下受水浸濕后,即發(fā)生濕陷;在自重應力下受水浸濕后不發(fā)生濕陷,需要在自重應力和由外荷引起的附加應力共同作用下,受水浸濕才發(fā)生濕陷的稱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。那么針對濕陷性黃土,一般有哪些處理方法呢?
1.灰土或素土墊層
將基底以下濕陷性土層全部挖除或挖到預計的深度,然后用灰土(三分石灰七分土)或素土(就地挖出的黏性土)分層夯實回填,墊層厚度及尺寸計算方法同砂礫墊層,壓力擴散角φ對灰土采用30°,對素土采用22°。墊層厚度一般為1.0~3.0m。它消除了墊層范圍內土的濕陷性,減輕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應力產(chǎn)生的濕陷,它施工簡易,效果顯著,是一種常用的地基淺層濕陷性處理或部分處理的方法。施工時必須保證工程質量,對回填的灰土、素土層,應控制其含水量和密度,否則達不到預期效果。
2.重錘夯實及強夯法
重錘夯實法能消除淺層的濕陷性,如用15~40kN的重錘,落高2.5~4.5m,在優(yōu)質含水量情況下,可消除在1.0~1.5m深度內土層的濕陷性。強夯法根據(jù)國內使用記錄,在錘重100~200kN,自由下落高度10~20m,錘擊兩遍,可消除4~6m范圍內土層的濕陷性。
兩種方法均應事先在現(xiàn)場進行夯擊試驗,以確定為達到預期處理效果(一定深度內濕陷性的消除情況)所必需的夯點、錘擊數(shù)、夯沉量等,以指導施工,保證質量。
3.石灰土或二灰擠密樁
用打入樁、沖鉆或爆擴等方法在土中成孔,然后用石灰土或將石灰與粉煤灰混合分層夯填樁孔(少數(shù)也有用素土),用擠密的方法破壞黃土地基的松散、大孔結構,達到消除或減輕地基的濕陷性。此方法適用于消除5~10m深度內地基土的濕陷性。擠密樁的效果取決于土被擠密的程度,所采用的樁徑、樁距應在現(xiàn)場用試驗確定,要求地基土在擠密范圍邊緣上干密度應達到16.0kN/m3以上。采用擠密樁處理濕陷性黃土地基時,應在地基表層采取防水措施(如表層夯實等)。
針對濕陷性黃土有哪些處理方法? 2021-12-16 本文被閱讀 1560 次